经管要闻

【学术活动】经济管理学院第9 期 “暮桥读书会” 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31浏览次数:46

2025 年10月30日上午,经济管理学院第9期“暮桥读书会”于雁山校区数字赋能经济发展重点实验室 510 会议室成功举办。张海丰、崔红志、刘津三位老师受邀参会,并对分享内容进行点评指导。

读书会上,2025 级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郭晟辉率先分享心得。他围绕《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一书,聚焦古典时期与中世纪的技术革新展开比较分析:首先梳理了古典时期及中世纪早、晚期在技术革新领域的成就,随后提出核心疑问——“为何相较于欧洲中世纪粗鲁且不识字的农夫,文明程度更高的古典社会,其私人部门通过技术革新取得的成果反而更少?” 最终,他从技术应用、价值标准、自然观与宗教认知、制度与激励机制四个维度,梳理了该问题产生的根源。随后,2024 级理论经济学研究生胡智斌带来分享。他首先厘清命题性知识与处方性知识的差异,提出 “经济增长的核心杠杆在于二者的‘转化’”;接着阐释宏观发明与微观发明的区别,并分析二者的互补关系;最后将本书作者置于经济思想谱系中,通过与三位经典理论家的 “对话”,更清晰地呈现作者的学术贡献。

在点评环节,崔红志老师肯定了“读书会” 的模式。他指出,当下社会中,包括学生与教师在内的不少群体难以静下心来阅读,尽管读书会对参会成员的阅读要求具有强制性,但这种约束对个人长远发展大有裨益。张海丰老师则聚焦分享内容发表见解。他提到,熊彼特的经济学方法论提倡理论的、历史的与统计的研究方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由于创新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和涌现性,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数学模型追求均衡分析,与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相悖,这种形式化会对熊彼特的丰富思想造成扭曲与简化。

在阅读习惯培养方面,在场老师也分享了观点。张海丰老师强调,社科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学习存在本质差异:各学派的社科理论均有其合理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一统理论,因此学习者需广泛阅读、吸纳多元观点,方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刘津老师则引用朱绍文先生的名言“读经典是与思想家和伟人对话”,同时提醒大家,不可抱有 “读完一两本书便能出论文成果” 的急功近利心态。

(文/郭晟辉 图/岑瑞文 一审/肖莹 二审/谢婷婷 三审/张海丰)

读书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