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经济管理学院第8期“暮桥读书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10

9月26日下午,经济管理学院第8期“暮桥读书会”在雁山校区数字赋能经济发展重点实验室510会议室成功举办。张海丰老师、刘津老师参加本次读书会并进行点评。

读书会上,2025 级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岑瑞文先介绍《集体行动的逻辑》创作背景,再从理论与现实层面分析大集团公共物品供给困难成因,最后阐述奥尔森提出的 “相容性集团”“选择性激励”“小集团” 三种解决方案。随后,2024 级理论经济学研究生蒋莹分享读书感悟。她指出,奥尔森核心贡献是颠覆传统集团理论,揭示理性个体 “搭便车” 行为与集体行动困境,也提出困惑:现实中成功大集团不少,除书中三种途径外,意识形态、文化、信仰等也能破解困境。蒋莹认为,奥尔森理论忽视社会规范与文化因素,存在局限性。

在场两位老师针对分享内容分别发表见解。刘津老师为同学们深度解读《集体行动的逻辑》核心主题——公共物品在何种情况下可被提供,同时介绍奥尔森另一著作《权利与繁荣》,进一步拓宽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张海丰老师则聚焦历史背景,指出集体行动与公共物品问题早在狩猎-采集时代已存在,人类文明发展与制度演化很大程度上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展开。他提出,人类在实践中早有各类解决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例如狩猎采集时代“搭便车” 个体可能被驱逐出族群,这种看似原始的做法,与奥尔森提出的 “强制” 手段殊途同归。他强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只是在奥尔森之前,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构建严谨理论。最后,他提及行为经济学领域对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 “助推” 等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新路径,鼓励同学们关注这一前沿方向。

读书会最后,张海丰老师在总结中指出,人需培养看似短期见效慢、实则长期乃至终身受益的习惯,即便有时需为速效之事投入精力,也不应将精力全盘倾注,往往是那些短期看似无用、却需日积月累坚持的事,才是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

(文/岑瑞文 图/郭晟辉 审核/张海丰 肖莹)

经济管理学院第8期“暮桥读书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