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要闻

【社会实践】行走国门线 深悟边关情———广西师大经管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边链未来”师生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2浏览次数:10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国情教育与青年社会担当的号召,深化对西南边疆地区发展现状的理解,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合组建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27日至8月1日,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接壤的凭祥市(弄怀、浦寨、友谊关、卡凤)及东兴市(边贸互市点、万众国际批发市场)重点区域,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密集型社会实践调研。本次调研以“数字化技术应用与边贸发展和边民收入提升”为核心主题,聚焦数字技术在边境贸易场景落地、边民技能赋能及增收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旨在厘清数字化赋能的现实成效、核心堵点与突破路径,为智慧边关建设提供青年智慧与学术支撑,同时引导研究生在火热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本次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由广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师生一行15人组成,在唐礼智、王志勇两位老师带领下,克服南疆七月持续高温酷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学术热忱投入调研之中。在凭祥,队员们穿梭于弄怀、浦寨、友谊关、卡风村边贸点喧嚣的货场与商户之间,蹲点记录通关流程,探访跨境贸易的酸甜苦辣;在东兴口岸、互市贸易区,与中越商户、物流从业者、管理者进行多轮访谈。五天时间,累计行程超800公里,实地走访凭祥、东兴2市6个关键社区和村落,收集有效问卷523份,完成深度入户访谈112户。 师生们常常清晨出发,日暮方归,汗水反复湿透衣衫,只为捕捉最真实的边境脉动。

在调研中实践队综合运用多种社会科学方法:一是深度访谈, 与边民、商户、基层干部、口岸管理者等关键人群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挖掘跨境贸易洞见。二是参与式观察, 在浦寨货场记录交易流程,在友谊关口观察智慧口岸,在东兴边民互贸现场感受报关过程。三是问卷调查,围绕数字技术赋能边贸发展和边民生计设计问卷,获取量化数据支撑。四是焦点小组座谈,与弄怀、浦寨、卡风村等社区和村落的负责人、商户代表、本地村民等开展面对面座谈,探讨数字技术在边贸中应用场景以及对边民收入影响。五是文献与实物收集, 查阅地方志、村规民约、贸易单据,收集老照片、手稿等民间史料。


五天的边境行走,丈量的是土地,沉淀的是思考,升华的是精神。对全体队员而言,远超一次学术调研,更是一堂沉浸式的国情教育课和思想洗礼:亲手触摸历经风雨的界碑,让“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这些宏大概念变得无比具体而厚重;走进边民整洁的家,听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国家推动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在与边民、基层干部、退役老兵的交流中,队员们被他们的坚韧、乐观和家国情怀深深感染,普遍增强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受,用学识贡献”。这些带着泥土气息和汗水温度的成果,不仅为后续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和资政报告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极大地丰富了队员们的学识阅历,升华了家国情怀。


(文/苟轶 万三瑜  图/胡一迪  审/陈国华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