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鹏,男,汉族,1963年6月生,广西桂平市人,中共党员,2023年12月入校工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9月-1997年7月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7月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1994年8月于广西师范学院(现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系工作,1994年8月-2023年11月于广西大学工作(1994.8-1997.4为经济学院/1997.4改商学院/2021.7改工商管理学院),2023年12月起于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作。曾任广西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企业管理系副主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责任教授,广西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广西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应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副秘书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广西区域科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西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推介评选委员会委员,广西北部湾科学发展研究会首批特约专家,南宁市委宣传部首批签约理论专家等。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级人才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共同授予的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区人大财经计划监督审查咨询专家,广西本科高校经济学与财政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家企业顾问以及柳化股份、华锡有色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广西校友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广西校友会副会长。
联系方式:lp3568@126.com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包括理论经济及绿色经济发展、人资环高质量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及省市县(区)等地方经济发展与规划、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与管理、产业经济及产业(工业、旅游产业、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业及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链现代化,工商管理及企业发展环境综合诊判与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组织行为导控、企业领导力提升等领域的研究。
教学与课程:
本科课程——《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区域经济发展专题》《产业经济结构优化与战略》《经济管理学科研与写作实训专题》《硕士研究生学业思路与学术诚信专题》
MBA课程——《组织行为学与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与写作专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业特点-双阶目标与求学思路建构专题》
博士研究生课程——《区域经济前沿专题研究》《科研项目设计与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与写作专题》《博士研究生培养特点与学业目标要求》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与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主持省部级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研究项目60多项;出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提升沿边开放与加强跨国区域合作研究》《边境区位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公开发表《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论地缘经济区的合作开发与实践策略调整》《论广西经济的“双弓”型开发战略》等论文160余篇。
获奖情况:获广西大学建校90周年突出贡献者,广西高校八桂先锋行先进个人,广西大学师德模范广西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广西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广西大学MBA优秀教师,多次评为广西大学优秀党员;获教学科研奖励20多项,其中包括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宝钢教育奖、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及科研奖励10多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是广西大学建校90周年突出贡献者,广西高校八桂先锋行先进个人,广西大学师德模范广西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广西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广西大学MBA优秀教师,多次评为广西大学优秀党员。
社会服务:受邀参加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持的专家咨询专题会多次,20多项研究成果被自治区或地市政府部门采用;积极参与并出席指导国内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基金年度项目申报选题与标书论证等活动200多场/次;承担企业顾问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参与各种地方经济或企业发展咨询与规划,在紧密结合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多学科领域中承担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或担任相关领域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指导工作;为地方党委与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等做不同的专题培训讲座 100 多场/次,比较广泛地开展了较有成效和针对性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