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

发布时间:2024-07-28浏览次数:440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7月20日至26日,在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主要负责人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唐礼智教授带领下的“语富行远”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16名师生深入广西桂林市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与柳州市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以田野调查为导向,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普通话能力与数字经济参与度”专题调研。     

       7月21日—22日,实践队抵达桂林龙胜六漫村、马海村开展入户调查,与村民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村民热情地填写调查问卷,帮助队员们收集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随后,实践队对村民们进行普通话培训,队员们首先讲解了普通话的由来及其推广的重要性,提升了村民们对讲好普通话的认识,再通过趣味绕口令挑战与朗诵经典作品的方式进一步激发村民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希望通过本次培训,能够帮助村民们提高普通话水平,更好地促进他们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助力乡村振兴。

       7月23日—25日,实践队深入柳州三江县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在程阳八寨及布央村入户走访了解当地制茶技巧、茶产品及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后,结合地方特色茶叶、百香果等农产品,借助数字经济优势,为当地村民开展电商培训,并就茶叶网络销售推广的电商运营技巧、直播带货方式与茶农们进行分享交流。鉴于侗族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木构建筑、侗绣、侗画等,队员们也做足了功课,立足木构建筑技艺的历史回顾和传承现状,以“三江侗族木构建筑非遗传承”为题与当地群众交流,向村民讲解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三江侗族博物馆参观学习中,队员们了解到侗族的演变历史、文化文物和民族风情等,也创新性提出了一些非遗传承方式,如加大文化挖掘力度、利用职业院校推动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探索制定地方性技术标准等,引发队员们和当地群众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7月25日下午,实践队同三江县委办、团县委、科工贸局、文体广旅局、县文旅、茶业、侗族非遗等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座谈会,以“电商产业发展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塑造数字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打开三江县茶叶、茶油的销路。会上,唐教授还详细讲解了如何依托数字化技术拓展侗族非遗使用场景,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非遗文化。

       语富行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稳坐高谈万里,不如趻踔一程。广西师范大学与厦门大学“语富行远”暑假社会实践队深入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积极推广普通话,同时学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进一步向各族人民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普通话普及和数字化技能提升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激励更多大学生积极参加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文/王瑞林、陈美玲、褚浩斐、段步婧 图/“语富行远”实践团队 审核/陈国华、肖莹)


图1: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赴三江调研座谈会

图2:实践队在布央仙人亭进行茶叶调研

图3:经济管理学院分队参观三江侗族博物馆合影

图4:实践队对六漫村村民开展普通话和数字经济参与度调查

图5:实践队与马海村村民合影留念

图6:实践队员对茶叶商家进行问卷调查

图7:实践队参观侗族木构建筑 

图8:实践队员向村民讲解侗族木构建筑非遗传承